5月5日下午,夏威夷大学郑东萍副教授系列讲座第三场在南校院系楼245进行。这次讲座主题是:Rethinking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Eco-dialogical and Distributed (EDD) Perspectives。讲座由熊涛副院长主持,永利老师及广外部分博士生和访问学者参加了本次讲座。
郑老师从21世纪语言学习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入手,以生动的例子对比了几种不同的语言学习模式:school-based learning、project-based learning、mobile-based learning、value-based learning和place-based learning。她主要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分析了各自的利弊: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分别是什么,该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哪些互动机会。基于移动的学习(mobile-based learning)的最大特点是能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,是随处学习(ubiquitous learning),而基于项目的学习是learning by doing,同时也是价值实现(values-realizing)的过程,师生和生生关系是expert-novice的关系,教师和课本的权威性被打破。在基于地方的学习中,学习者与环境(包括移动设备)始终有互动,而且人人都可能是care taker。任务型教学拘泥于课堂linguistic interaction,但基于项目和地方的学习则超越了这一局限,属于EDD。
然后,郑教授带大家一起回顾了生态心理学(ecological psychology)和生态-对话与分布认知(EDD)的历史。她简要介绍了生态心理学鼻祖James Gibson的代表性专著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(1979),以及EDD创始人Leo van Lier的著作Ecology and Semiotics of Language Learning(2004)。指出二者强调行动(action)而不是记忆(memory),反对信息处理(information processing)和心理表征(mental representation)的认知观。受巴赫金、维特根斯坦和佩尔斯等的影响,van Lier认为语言存在于世界中,而不是人脑中,强调意义建构的对话性,教师的作用是辅助(scaffold)学生建构意义,而不是教(teach)。
整个讲座过程中,郑教授非常注重与现场听众的互动,对老师们提出的疑问作出了及时反馈。其中龙艳老师用自己女儿的亲身经历为基于项目的教学提供了佐证,但李惠胤老师提出质疑,问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否会没有系统性,会不会容易导致教学混乱。郑老师认为,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来设计项目,因此这比传统填鸭式教学的难度大得多。至于知识系统性问题,学生在合作完成项目过程、课堂汇报的过程和老师评价的过程,都可以理顺知识系统,通过学生的doing来替代教师的teaching,其效果往往会令人惊喜。在做项目过程中,个别学生可能会不积极为团队做贡献,为预防出现这种情况,让他们相互评分(peer evaluation)。
当郑老师分享她在芬兰讲学的经历时,肖建芳老师提到该国的一个教育思想是“teach less, learn more”,为了吸取西方的先进理念,3044永利集团登录即将派出四位学生去芬兰交流学习。熊涛等老师均表示,EDD这一理念给我们启发很大,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语言教育视角。
最后,郑老师带大家参观了她自己在http: //canvas.instructure.com上的网络教学系统,学生是夏威夷大学语言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。郑老师作为最新一批的广外云山讲座教授,在广外3044永利集团登录授课期间,是通过网络给夏威夷大学学生上课的。
郑东萍老师系列讲座的第四场将于5月12日14:30在南校院系楼245进行,欢迎有兴趣的师生前来聆听交流。